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35节(2 / 3)

魏国的织机技术其实已经相对成熟。

纵然说棉布的纺织与葛麻,与丝绸都略有区别,但原理上大同小异,无非就是细微处尺寸有些不同。

比如说梭子的大小,经轴的长短,织机开口的时间和大小,打纬的力度等等,这些方面需要调整。

程灵却回复程二妮道:“二姐不要急,要不了多久会有惊喜给你的。”

检查完这边的进度,回头程灵就吩咐洪广义去外头采买织机。

购入一台麻布的织机,一台丝帛的织机,然后叫边二郎亲自动手,根据棉线的特征,调整改造这两台织机。

但有一件事情程灵没有告诉任何人,那就是在隔壁程宅,她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,她其实一直在亲自动手,尝试着制作一台真正领先于当前时代的织机!

华夏历史上,黄道婆之所以能够将棉纺事业推广到天下皆行,除了她将棉纺的前三个步骤改良得宜以外,更重要的是,在织机的改良上,她也极有创举。

程灵不敢做得太出格,但效仿先贤,做出一台能够拥有更高效率,更强推广性的织机,她却觉得自己应该可以。

新型的织机如果能够问世,对于纺织事业的推动才真的应该是革命性的。此事十分重大,程灵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。

机会总是等待给有准备的人

程灵本以为,那个合适的时机会需要等待许久。

作为一个有准备的人,她也无惧等待。

但实际上,那个时机却来得非常之快。

一月底,二月初。

春来万物复苏,好不容易在年节时休停了一段时间的府衙又重新陷入了忙碌之中,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,就是劝课农桑。

这基本上也是所有地方官员的头等大事,即便雍州是有名的商业大都市,在农桑一事上也决不能轻忽。

统计土地、人丁,计算劳力,规划种植的种类,预测可能会有的产量,查看各地水利设施现状等等,各种各样的琐事……

说起来挺烦,做起来也确实是挺烦。

而这些,一般都是主簿与其属官和吏员在做。说白了,就是程灵带人在做。

主簿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

程灵就在一月底的时候带人下了乡,先去雍州城直属的周边地带,再一点一点地向着西边推进。

按照规划,程灵是打算一直走到西边的雍州边界以后,再从西向南,绕一个大圈子,将所有需要统计的地方都走一个遍。

这是个繁琐的大工程,刚下乡的时候,程灵身边的人大多还都是精神勃勃的,日后,有两个书吏就开始蔫了,又过两三日,连衙役们都有些忍不住失了精神。

程灵除了带这些人,还带了两个徒弟,杨林和宁循。

其他人都留在雍州城,各有各的事情要忙碌,倒不必多说。

宁循是程灵到雍州以后新收的徒弟,这个弟子是自己送上门来的。程灵在雍州本没有再开武馆收徒的打算,却看中了宁循身上的某些特质,最后还是同意了收这个徒弟。

宁循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,但他尤其能吃苦,这方面杨林也及不上他。

下乡的一路上,一行七人要携带不少的行李,然而乡路难走,借助马车这是不现实的,所以程灵出行时,就从府衙的牲畜棚里牵了两头毛驴出来。

这两头毛驴一头是程灵的坐骑,另一头则负责驮行李。

当然,这只是原先的设想,实际上众人的行李最后根本就没给毛驴发挥余地,而是都叫宁循打包成担子挑在了自己身上。

宁循跟程灵学桩功,其中一式桩法叫做挑担桩,讲的就是一个左右平衡,气息通达。

一股劲力,自脚底而生,贯通筋骨而至五脏,动时生生不息,炼筋拔髓,静时内调养气,固如松柏。

这门桩功很是厉害,程灵其实并不仅仅是教了宁循,杨林也跟着学了。

但杨林挑了几回担子,却只是挑得腰酸背痛,根本掌握不到挑担行走时的韵律与平衡。时间长了,除了劳筋伤骨,并无锻炼作用。

最后,挑担就成了宁循的日常,两头毛驴反倒歇了下来。

这一日他们出了州城直属地界,到了雍州下属的明山县。

明山县既以山为名,自然,这整个县域的特色也就是山地特别的多。

古来山多之地,难免交通不便,明山县也因此特别穷困一些,是雍州之地的下县。

程灵带着人,穿过县城,带上了县衙的一名典簿,穿山涉水,渐渐深入到明山县的一些偏僻村庄中。

一场春雨刚刚下过,地面透着湿泞。

众人小心走着,刚刚转过一道山壁,只见前方豁然开阔。

左边是黄灿灿的一片田地,右边虽然仍旧是山,但那山势渐矮,绵延的山脚下有茅屋处处,村庄显现。

明山县的典簿姚庆颤着一双像面条般发软的腿,狠狠松一口气,连忙说:“程大人,这便是晓树村,晓树村到了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