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61节(1 / 3)

到了之后才发现,这里有点火药味啊!

几个文人正在相互攻讦,作诗做的一个比一个厉害,辞藻华丽,文笔优美。

“这就是你经常说的,文人相轻吧?”王珺还小声的跟温润嘀咕:“我看他们斗出了火气。”

“你还知道这个词儿?”温润大吃一惊。

“总听你们说这个词儿,就记住了。”王珺不耻下问:“这是啥意思?文人都这样?看不起别人?”

“你可别瞎说。”温润赶紧给他解释了一下。

文人相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,《典论·论文》之中。

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,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。

原话是:“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,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缩短。”

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

这说的就是文人之中最长有的风气,他们相互轻视。做文章不止有一个题材,绝大多数人并非面面俱到,毕竟,人无完人金无足赤。这原本没什么大不了,问题出在,大家都爱用自己的长处比较对方的短处,然后飘飘然觉得老子天下第一。

班固同傅毅两人文采相当,班固却看不起傅毅,在给弟弟班超写信的时候提到:“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才当上兰台令史的官职,他其实根本就没什么文采,下笔千言,不明所指。”

这个小故事完全能说明读书人的心理状态,大多数人都是敝帚自珍,觉得老子就是被埋没的千里马,可惜没遇到伯乐。

本来是给王珺解说了一下,其他人却跟着听了个正着。

大家都觉得涨了见识,结果也有旁人听了去,那边几个斗出来火气的人里,就有一个不甘心了:“这位兄台请了,不如也写一首诗,让我等见识一下,兄台的才华!”

文人相轻,你别说的那么仔细啊,好像他们就是为了沽名钓誉似的,咽不下这口气,就找温润的麻烦。

王珺就要发火,被温润拦住了:“如此也好。”

写个诗词而已,他还真有个应景的好诗词。

这会儿隔壁的元宵刚煮好,用竹子做的笊篱往外捞呢,正好是桂花汤圆儿。

味道都飘出来了,张三儿吸了口一香气:“去买点元宵,桂花馅儿,在北边可少见。都谁要吃?”

“小的要吃。”

“小的也想吃。”一群人纷纷策应,其实家里也有汤圆的,可是这跟家里的是两个味道嘛。

温润已经过去,提笔写了五个字:上元竹枝词

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

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

恰好那家人的确是姓马,还挂了招子上头写了:马家汤圆儿!

全诗的意思也很简单:

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,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。

听说老马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,趁着试灯的光亮,在风里卖元宵。

其实这是晚清诗人符曾的大作,温润前世就很喜欢,今生拿出来炫一下,也算是对这位诗人的缅怀了。

这首诗应景又简单,但凡是个人都能看懂,比起他们那些辞藻华丽的诗词,让一般人都看不明白,这首诗简直是太适合今天的日子了,一般人也不会理解多深奥的好么。

几个斗出来火气的文人,一个个脸色变来变去。

王珺已经招呼温润:“过来吃东西了。”

温润颠颠的过去,跟一群娃娃坐在一起,吃了一碗汤圆儿:“果然是桂花馅儿的,好吃!”

这汤圆比南方的大许多,一咬就流淌出来桂花馅儿,味道浓郁,香甜扑鼻。

一伙人吃过了汤圆儿,就继续逛游,你还别说,这内城的人虽然不如外城的多,但是花灯却比外城的好。

加上一般这个时候都是开放的,内城里也有外城的百姓进来游逛,虽然平时不敢,但是年节的时候却敢进来走一走,看一看的。

晚上回去,温润还在喋喋不休:“那花灯真好看,还有玻璃灯呢!咱们家也没摆几个?要不明儿也摆上吧。”

“行行行,你说什么都行,赶紧洗漱休息。”王珺把人搓回了屋里,那边张三儿就吩咐人熬了红糖姜糖水,挨个灌下去,驱寒气的同时,也是预防着凉。

第二天晚上又跑出去玩儿,还顺带买了不少东西回来。

一直到正月十五,王珺拉着温润,带着一群人,去了皇城那里。

温润这才知道,原来正月十五,皇帝会在皇城之上,与民同乐,且金吾不禁。

也就是说,皇帝在皇城墙上露脸,然后放飞一只宫灯,正月十五,是没有宵禁的,大家可以放开了玩儿。

城头上的皇帝盛装出席,百姓们欢呼雀跃,一派盛世光景。

皇帝也就露个脸儿,然后就回去了,但是百姓们依然兴高采烈。

难得的是,今天王珺把一群人交给了两个弟弟带,自己只带着温润去玩儿,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情欲小说